所在位置:首页 > 走进翁源 > 文化翁源 > 文化钩沉

耽石院考

作者:杨通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1-11-22 16:05:00 字号:[ ]

明嘉靖三十六年《翁源县志》叙述道:“耽泉去县北三十里山下有巨石鸣泉泻落珍木幽禽唐时有僧杖锡於此耽玩不舍因名耽石宋余襄公磨崖大书记刻尚存”,自然,名人有踪迹在,至使耽石院朝朝代代香火鼎盛,人气大旺。究竟有哪些如此迷人的景色使得这位初唐游方僧玩得不舍离去而耽误了时日未归呢?原来,这个地方当时称为人口稀少的翁源县风口乡,此处山峦重叠,古木参天,珍禽出没,古猿啼声,甘泉四溢,花草留香。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僧人法光来这里探视,发现此地山水奇特,遂决定在这里发展佛业,组织人员劈山蔭(剪茅),量地开基,筑室隐居。正因为这里僻静、雅致、清幽、洁净,礤空一带的山也命名为净源山,佛家居室命名为耽石寺,叮咚之泉也命名为耽泉。这泉也鲜为人知,夏雨滂沱流不浊,旱冬腊月源不断。故引得各地善男信女成群结队前来进香参拜。然而,寺院建成之后,当地土著居民刘氏却与和尚们争起地盘来了,他们干预、阻挠佛事活动,导致钟鼓之声几乎熄灭。

经过一百二十多年,这时,天下结束了五代之乱,赵匡胤终于出来收拾场面,建立了大宋江山。真是盛世人心定,局稳百业兴,儒家学说和佛教日益繁荣起来。直到宋朝开宝初年(968),僧人换了几代,基于刘氏累争地盘历史原因,寺里住持决定将耽石院迁至上潭(历史地名待查)。和尚一走,寺院就被拆除了。又过了几十年,刘氏不知何因迁徙他乡。天圣元年(1023)耽石院新任住持慧周,擅越和学子余靖、巢迪、梅鼎臣、黄正、黄式合在一起谋划,决定重建耽石院,恢复佛事活动,终于得到了官府县衙和乡绅的支持。自此,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有计者献计,一座座金碧辉煌、金龙善卫的寺院、尼姑庵又耸立起来了,佛教文化又一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学师的希望和学子们的远大志向感动了僧人。于是,住持慧周、擅越决定把寺宇腾出来让学子们攻读,僧人自去净源山麓新寺活动。从此,耽石院就成了书院。

天圣初,净源山新寺钟鼓有节,和尚念佛语音悠长,耽石院书声琅琅。不久,梅鼎臣自去寻了梅岩隐居,不在话下。说那时,耽石院还热闹非凡,住持慧周、擅越闲来与学子们聊天,谈耽石院风光秀色,谈佛家修身养性,善恶报应煮酒论事,很是投机。

天圣元年(1023年)儒学生员余靖、梅鼎臣通过了韶州秋季取解中举,被解送到礼部参加省试。季冬,适逢余靖、梅鼎臣回来欢度春节,学子们又聚集在耽石书院,余靖决定以耽石院历史变迁作一篇耽石院记,并打算把它镌刻在屋后石崖上,此举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当下,余靖撰稿,巢迪石上飞豪拨墨、郑祖新执刀主刻,终于在天圣二年(1024年)正月元宵节后二天竣工。从此,净源山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摩崖石刻。在县衙、县绅和学友、家长的欢送下,余靖和梅鼎臣又踏上了远涉东京的春季省试之旅。在省试中。余靖和梅鼎臣科中进士。天圣五年(1027年),梅佐、巢迪、黄正和黄式又中了进士。一时间,耽石院成了名人学子的发祥之地。耽石院又增加了许多刻苦攻读的学生,耽石寺也香火鼎盛。

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年)三月十四日,余靖挂工部侍郎衔、知桂州事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职从广西赴京途经韶州翁源时,又重游耽石院。

耽石院经历了唐、五代、宋、元几个朝代的变化,到了明洪武时被毁坏,成化年间又重建。大清道光十三年季冬,翁源监生罗世贞、余观光、黄詹望、吴朝光、吴庭光、胡多汉等七十多人又捐钱重修。2001年经多方集资始得暂复耽石院。

“耽石院记”是余靖23岁时在天圣元年经韶州秋季取解中举而得到参加礼部试资格后在耽石院撰写的叙事夹议之作,于天圣二年正月十七日制作完成碑刻,当时他还没有去参加京城省试,更没有做官。此碑记最早刊在明嘉靖三十六年《翁源县志》上。为官二十六年以后

他第一次回故里曲江,是因平乱而被朝廷授封为知桂州事兼广南西路军兵统帅,带兵路过韶州曲江,这次只知道他修了家谱,因军情紧急可能没有去耽石院。又过了六年,五十六岁的余靖于至和三年(1056年)在桂州平乱取胜赴开封路经翁源时重游耽石院,当时他的官职是知桂州事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职,挂工部侍郎衔,也还没有授封爵位和勋号,加封爵、勋是回到东京以后才拜为集资院学士正三品秩和工部尚书二品衔并佩金鱼袋。

 

本文参考书目:《宋史》、《明史》、《余氏宗谱》、明嘉靖《翁源县志》、1997年版《翁源县志》

作者为韶关市作家协会会员、市客家联谊会理事、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翁源县政协文史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