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走进翁源 > 文化翁源 > 文化钩沉

湖心坝客家群楼

作者:杨通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1-10-21 11:49:59 字号:[ ]

  一、该群楼的历史沿革
  早在元朝末年,由于战乱频繁,中原客家移民不断大量南迁,力图取得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在这种政治大气候下,沈氏先祖永初兄弟三人,背负父母骸骨从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勝名里来到广东省翁源县钟南铺暂居。其中永初定居南塘铺湖心坝立基,这支自闽来翁的客家民系始祖沈永初乃为有识之士,明正统年间曾考取岁贡生(据韶州府志载),为了取得一块适合生存发展的空间,他曾请风水师胡一仙前来“点化”。结果,明师认为湖心坝属“网形”,小小平川,土地肥沃,水网密布,但毕竟是低洼之地,若能梳理渠道,建陂开圳,涝能排,旱能灌,流水则不腐,乃耕作丰硕,人丁必能兴旺。湖心坝沈氏先祖正是遵循了这一人居理想生存环境之法则来开发湖心坝,但真正实施这项重大举措的应该是四世祖沈铎。他为了实现祖父的宏愿,致力耕耘,经商贸易,从而发家致富。铎公兄弟子侄在具备了人丁理智和经济实力三大要素之后,对湖心坝进行全面开发。从梳理流经本土的仁川河(滃江支流)到建陂开圳,又从建桥修路到兴学育才,从建寺庙借佛教的诚心、净心来强化传统的儒家学说“忠、孝、节、义”,又立社坛,祭上苍,乞求老天赐予风调雨顺好年景。明正德年间,沈铎好善乐施,又出资建筑石龙头水陂,仁义普济福长江,这就是湖心坝经历的第一次发展时期。人心齐,泰山移。沈氏族人在基本生存环境稍有改善之后,即着手营建“长安围”祖祠。大凡中国人都有这样的认同,先有祖宗而后有父母,祖宗不敬为不孝。祖祠是维系族人的纽带,立祠又必设祖宗牌位,无昭穆则难分辈序,无标榜则难以传承先贤美德,启迪后人。至嘉靖间,湖心坝“长安围”基本完善。
  到了万历二十五年(1597),湖心坝以七世祖儒学廪膳生员沈宗孔为首的有识之士,终于编写出了《仁川沈氏族谱》,沈宗孔首次引证了湖心坝永初自闽迁翁的具体年代即正德三年(1437)。天启元年(1621),沈宗孔在广东省贡院考取第三十名举人,称“文魁”,钦命广东省巡抚部院、右都御史王遵德亲自为其题赠了学位匾(现仍存)。后来,作为科甲出身的沈宗孔创建了“竹头围”分祠。
  明万历十一年出生的九世祖仲腾,老夫少妻,勤劳俭朴,靠豆腐作坊发家,创建了“福恒楼”。
  清康熙五十一的,以十世祖修职佐郎伟仞,国学生昌瑞、沾远、学礼、乾泰为首的族中精英,开始对“长安围”进行全面复修,形成九厅十二井局面,这时,湖心坝进入了第二次发展时期。
  到了雍正、乾隆年间,十一世祖沈奋创建了“蒸迎紫气”楼。雍正十年岁贡生、覃恩授职连州训导、乾隆年间补用广州府南海县训导升三水县教谕的沈士高与授任州同知的胞弟沈士昌创建了“凤掀公祠”、“伯婆楼”、“锅耳楼”,发展成十三家。沈凤拔之子士申由郡庠捐贡,创建起“建爵楼”(俗称对门楼)。沈士芳于乾隆年间捐资建设坝仔花桥,至今桥上碑记有名,这是湖心坝的第三次发展时期。
  嘉庆七年,由于十二世沈子浩之妻李氏七十开一荣寿,恰逢皇帝下诏,赐建“节孝坊”和“节孝第”。子浩妻李氏年廿六夫丧,幼子未满周岁而守节不嫁,甘愿抚育幼子,孝敬公婆至终,维系家庭温暖,表现了大孝至爱传统美德。国家为节妇立碑,曾经唤醒了千千万万颗处在孝悌边缘徘徊者的爱心,激励了无数节妇为维系家庭温暖而作出的重大抉择和牺牲。家庭和谐促进了族中和谐,人心聚拢,极大地造就了湖心坝人的开拓创新精神。
  嘉庆至道光年间,湖心坝人再一次抓住了国家稳定的大好时光,拓展商机,从江尾、坝仔及龙仙各墟场闹市,均有湖心坝人开办的粮油、副食、布匹织染、日用杂货商铺,仅榨油加工业在江尾街就占了百分之八十。他们以道德、诚信为立业之本,从而赢得了广大顾客的信赖,生意越做越红火。他们以石灰潭码头这一商埠,靠滃江这条黄金水道,走险神前滩,出北江、南下清远、广州,把翁源农副产品出运,又将外地日用品返销回翁,利润越积越厚,为营造湖心坝客家群楼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沈世魁家族的“流耕堂”、“仁川社学”、沈师元的“埙篪第”、沈师恬的“怡苑楼”、沈可焞的“武略第”、沈可承的“司马第“、沈师諴、沈奇芬、沈人端、沈人镜的“大夫第”、沈奇书的“三门楼”,“曲尺楼”、沈人纪的“外翰第”以及族中的“群益当”等群楼赛胜般地拔地而起,形成了湖心坝的第四次发展高潮。
  自咸丰年间以后,国乱横生,各路起义蜂起,盗贼趁祸打劫,也成了同治、光绪年间富裕起来的农、工、商大户加紧建造坚固围楼的社会原因之一。
  二、该群楼的历史现状
  目前,湖心坝客家群楼大部分保存完好,以“修本楼”为例,由于该楼设计为正四方形,俗称“四方楼”,采用传统的桐油,糯米浆、豆浆混合石灰砂浆为砖石粘合料砌结,拐角则采用铁筋与条石相对固定,大门采用坚实横条木与包铁皮厚实木板分多重设防,内置观察和射击暗孔,对大门实行交叉火力控制,门顶设注水孔道,具有防贼劫、防火攻之功能。为便于指挥、观察和人员、装备的调度,顶层采用条石延伸出梁结构,条石上铺设厚实木板,旁起护栏,形成别致的“天街”,围绕楼座可四面行走。另外,石龙头有隆旺、隆望、隆兴,下沈还有紫东楼等围楼也颇具特色。
  湖心坝地势低洼,地下水异常丰富,该地区地表上处处可穿孔得水,形形色色的古井比比皆是,水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古井文化成为一大奇观。湖心坝客家群楼,普遍按照坐西北朝东南的传统地理建筑方位,阳光投身充足,对接受天之灵气,特别是对低洼地域能起到蒸腾潮湿而产生的霉气的克制作用。“长安围”是南方客家围楼的一个缩影,围楼正前方往往都有一口池塘,流水中藏。古人认为,海纳百川,祠前有水,预兆族人能聚拢八方财富。客家人的水为财说,用今天的科学发展观分析,阳光、空气和水何尝不是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
  三、该群楼的开发利用价值
  如此众多的客家群楼组成一个宠大的姓氏村落,这在韶关市乃属不多见。这不但是一个姓族拥有财富的象征,也是客家人在建筑艺术上的一大创举和辉煌。群楼中各种艺术雕刻,包括木刻和石刻处处可见。群楼中大门或堂内均撰有各式对联,这些对联文化内涵深刻,是鼓励族人为人处世的准则。以“凤掀公祠”门联为例,联曰:“祠祀十三家想当年兄友弟恭转眼便收良善果,人增千百口望及时礼耕义种回头又放吉祥花”。说的是清乾隆年间正八品教谕沈士高与任职州同的胞弟沈士昌共同营建起“风掀公祠”与居所,日后士高添八子,士昌生五子。古人云:树大开丫,子大分家。房产按两兄弟开也是天公地道,但长兄子多,正为分家之事忧愁成病,而为弟则胸怀豁达,一眼窥透长兄心病,主动提出房屋不按对开,而以十三堂兄弟平分。顷刻,长兄心病立愈。从此,家中无纷争,兄友弟恭,礼耕义种,带来了人丁千百口的善果。“修本楼”联曰:“修德修心修文有意定会修就,本心本性本色立志必能本成”。联文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由于后来不注意修心修德,从而失却了原有的初善,道德滑坡,孝悌退色,引发了许多非礼之言行。“修本楼”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全靠立志于前人、创业于后辈,修文习武列列于社会。湖心坝众多发人深省的联例,足可以编成一部道德教育丛书,这就是湖心坝客家群楼的文化价值。历史告诉我们,要治国,先齐家;要齐家,先修身;要修身,先正心。中国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中国人能传承数千年文明,创新时代之结果。湖心坝沈氏家族正因为有这些传统论理道德的孕育,方有历代贤才辈出的局面。湖心坝沈氏家族明天启元年出一文举沈宗孔,清朝出五品文官四人,六品文武官五人,八品文官十人,九品文官四十二人,国子监生一百二十五人,未出仕贡生十七人,秀才、廪生五十五人。沈璞山(奇琼)于清同治年间考取京师翰林院待诏(专陪皇帝琴棋书画以乐者)。各种官衔、学位匾金碧辉煌,挂满了宗祠四壁。走进湖心坝,仿佛走进了一座生态博物馆,那里的人文景观会使你领略到翁源丰富的文化遗产的深刻内涵。
  四、该群楼对地域经济的推动促进作用
  文物表现历史,文化影响世界。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涵养,只??社会经济。旅游是一项通过逐年资金投入必定能产生效益且资金周转较快的长效经济,湖心坝客家群楼正因为它有传统文化根基,故能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古代建筑艺术、民间工艺、农商致富经、道德文化等人文环境的辉煌。开发湖心坝,把客家群楼打造成我县的一块旅游品牌,这不但是一次历史的机遇,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商机,把湖心坝客家群楼文化遗产与葸茅岭八卦围、江尾兰花专业镇整合成我县的文化旅游圈,催生第三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部署下,为再造一个新翁源而努力。
  政协翁源县委员会“古村镇”调研组     撰稿:杨通全   本文入编《韶关市古村镇》专辑

  本文为翁源县博物馆向广东省人民政府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呈批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