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尾镇及江尾各村基本情况
(一)江尾镇简介
江尾镇地处韶关市翁源县北部,东邻坝仔镇,南接龙仙镇,西靠官渡、新江两镇,北与始兴县交界,距翁源县城12公里,总面积334平方公里。下辖24个村委会和3个居委会,有27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089人,其中农业人口40173人。耕地面积72611亩,山林面积328400亩。
江尾镇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省道S244、S245线穿境而过,南连北接,全镇已全面实现通村道路硬底化,十分便利;自然资源丰富,铁、钨等矿产资源蕴藏量大,有丰沛的水利资源和大面积的森林资源。江尾镇的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昼夜温差大,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无霜期长,境内没有污染企业,空气清新,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兰花等作物的生长。
我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挖掘现代特色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突飞猛进。2017年8月28日成功入选30个省级特色兰花小镇创建示范点名单,成为广东省首批特色兰花小镇创建示范点之一。2018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授予我镇“明星小镇.单项奖现代农业之星”的称号,2018年全国兰花博会落户翁源县,将为兰花小镇的进一步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全镇有兰花种植企业48家,当地种植户200多户,生产经营面积达 11000亩,年产值达6.8亿元,产业链从兰花生产向兰花交易市场和物流领域延伸。
我镇积极挖掘古村落旅游观光资源,特色生态旅游日臻完善。我镇是中国兰花之乡、中国九仙桃之乡,客家民俗特色浓厚,2017年9月份我镇南塘村被国家农业部评为美丽休闲乡村特色民俗村,又成功拿下了一个国字号品牌。湖心坝客家群楼和葸茅岭八卦围是粤北独具特色的民俗建筑。湖心坝客家群楼保存有明清时期建造的古代客家围楼59座,距今有550年的历史,占地150公顷。楼群造型独特,风格各异,雕梁画栋,栩栩如生,穿梭于楼群之间可饱赏古代千奇百态的客家民俗风情。葸岭八卦围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占地21300多平方米,内有大小房屋1653间,围屋四周设有乾、坤、巽、寅四门,外墙为河石青砖砌筑,美观牢固,围屋有街巷89条,纵横交错,步入其中,仿于置身于一座迷宫,扑朔迷离,神秘莫测。此外,还有长江村的罗盘围、文昌楼等。目前,南塘村湖心坝客家群楼、葸岭八卦围等客家历史文化遗产和九仙村九仙桃、S244沿线一带兰花长廊,已经成为江尾镇独具特色的旅游亮点。可谓“春观花、夏尝果、秋品茗、冬赏兰,节日逛逛古村落”。
江尾镇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有长足的发展。江尾文化站设备齐全,功能完善,能组织较大型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全国先进文化站和省特级文化站。全镇有初级中学一间,九年一贯制学校一间,中心小学一间,教学点5个,学校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教学质量位列全县前茅,2011年被广东省教育厅评定为广东省教育强镇。医疗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2011年新落成占地面积78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使中心卫生院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住院部、防疫站等科室,建立有完善的医疗服务网络和完善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
(二)江尾镇仙鹤社区基本情况
一、仙鹤社区基本情况
仙鹤社区位于粤台管委会,翁源核心区的中心地段,革命老区,下辖4个居民小组,分别是居民上片组,居民下片组,中学组,小学组。全村共有农户312户,总人口617人,有中共党员28人,现有社区“两委”干部4人。
二、发展状况
社区内区域面积100亩,居委会办公面积300平方米,下设有,便民服务平台,党员活动室,计生办公室,调解室。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
(一)社区集体经济薄弱,除县财政补贴经费之外,没有其他经济收入。
(二)产业特色不突出,规模化、专业化水平较低,农民增收渠道不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缺乏劳动力,难以发展产业致富,增收脱贫乏力。
四、今后发展规划
(一)强化教育培训。加强对“两委”班子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法规政策宣传,提高班子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民主管理能力。同时,注重党员思想教育,帮助党员增强党性和组织纪律性,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规范社区级阵地建设。一是加强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为党员学习、培训、交流提供阵地保障,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完善社区便民服务站,方便居民办事,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健全完善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规范党务、村务、财务工作,扎实推进党建工作,以抓党建推动乡村振兴,打造平安和谐“六好”社区。
(三)江尾镇红岭社区基本情况
一、社区的基本情况
红岭社区位于江尾镇西部,是翁源县革命老区之一,是具有近百年历史多的钨矿矿区。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全社区总有居民310户,总人口918人。社区居民60%是原红岭矿退休职工和靠子女供养的职工家属。2018年社区收入6万元。社区“两委”换届后,“两委”班子成员共3人,支部书记、主任一肩挑,2名支委交叉任职。现有党员17名,其中女党员7名,高中(中专)学历11名,大专以上学历3人。35岁以下党员1名,60岁以上党员6名。
二、社区存在的问题
1、社区没有山林土地,除县财政补贴之外,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2、居民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由于引水线路长,水管老化,造成经常缺水。
3、社区没有健身娱乐场所及键身器材,供居民娱乐、健身。
三、今后的发展规划
1、加强教育培训。加强“两委”班子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法规政策宣传,帮助党员增强党性和组织纪律性,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进一步完善便民服务体系,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方便居民办事,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3、健全完善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规范党务、政务、财务工作,扎实推进党建工作。
(四)江尾镇江尾社区基本情况
一、江尾社区基本情况
江尾社区是一个革命老区,下辖5个村民小组,分别是林场凹下小组、蓝屋小组、农场小组、新街小组、老街小组。共有居民960户,总人口2100人,有中共党员53人,现有村“两委”干部4人。有贫困户23户,共42人。其中五保户4户,共4人;低保户8户,共14人;一般贫困户7户,共16人。
二、发展状况
社区区域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2亩,旱地100亩,林地面积500亩。居民主要以主要种植水稻、花生、水果,等农作物为主。社区区域主干道已实现硬底化,全村实现了通电话、电视设施,合条件居民均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
(一)社区无集体经济,没有其他经济收入。
(二)农业产业特色不突出,规模化、专业化水平较低,居民增收渠道不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缺乏劳动力,难以发展产业致富,增收脱贫乏力。
四、今后发展规划
(一)强化教育培训。加强对“两委”班子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法规政策宣传,提高班子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民主管理能力。同时,注重党员思想教育,帮助党员增强党性和组织纪律性,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规范村级阵地建设。一是加强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为党员学习、培训、交流提供阵地保障,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完善村级便民服务站,方便居民办事,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健全完善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规范党务、村务、财务工作,扎实推进党建工作,以抓党建推动乡村振兴。
(五)江尾镇白莲村基本情况
一、白莲村基本情况
白莲村是一个非贫困村,革命老区,下辖11个村民小组,分别是曹屋、松山、石岭、复兴、兴龙、上楼、塘边、中兴、老楼、新楼、刘屋。全村共有农户459户,总人口1915人,有中共党员55人,现有村“两委”干部6人。有贫困户19户,共33人。其中五保户11户,共11人;低保户7户,共16人;一般贫困户1户,共6人。
二、发展状况
村内区域面积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75亩,其中水田1534亩,旱地241亩,山地面积8800亩。村民主要以种植水稻、花生、蔬菜、淮山等农作物为主,是典型的农业村。有村卫生站一所,村组主干道已实现硬底化,全村实现了通电话、电视及网络设施,合条件村民均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17000元,村民人均收入13265多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
(一)村集体经济薄弱,“造血型”的村集体经济贫乏,除县财政补贴经费之外,没有其他经济收入。
(二)现村委干部职数超编2人,由于没有村集体收入来源,村委干部工资只能从县财政补助的办公经费中解决,造成村办公经费很困难。
(三)村委党员活动室有点狭小,不能满足党员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需要,且办公台凳桌椅陈旧,影响开展党员活动和党员教育等工作。
(四)农业产业特色不突出,规模化、专业化水平较低,农民增收渠道不多,有劳动能的贫困户缺乏劳动力,难以发展产业致富,增收脱贫乏力。
四、今后发展规划
(一)强化教育培训。加强对“两委”班子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法规政策宣传,提高班子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民主管理能力。同时,注重党员思想教育,帮助党员增强党性和组织纪律性,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规范村级阵地建设。一是加强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为党员学习、培训、交流提供阵地保障,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完善村级便民服务站,方便村民办事,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健全完善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规范党务、村务、财务工作,扎实推进党建工作,以抓党建推动乡村振兴。
(六)江尾镇东鹊村基本情况
一、东鹊村基本情况
东鹊村位于翁源县江尾镇西北部,是革命老区和典型的山区贫困村,毗邻新江镇红岭矿。全村5个村民小组,共214户,总人口803人(含贫困人口71人、劳动力420人)。村委会现有村“两委”干部4人,村支部有党员41名,村卫生站壹所,村组主干道已实现硬底化,全村实现了通电话、电视及网络设施。2017年有21户贫困有产业奖补,总金额126000元;18户23人得到就业奖补,金额34496元。
二、东鹊村发展状况
全村耕地面积1330亩,山林面积40100亩,村集体年收入11万元,其中入股黄竹坪电站年红利6万元。2017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52元,村民主要收入以林业和劳务输出为主。林业主要是杉树、桉树、毛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
村民收入方面仍处于镇中等水平,究其原因,村集体收入少,村民可依赖发展经济项目单一,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村民的经济收入不稳定。
四、今后发展规划
(1)抓好基层党建,提高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发扬团结担当精神,全面提高党性修养,为民多办好事、实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2)做好基层治理工作:在“三资”管理方面,做到公开透明,紧守保护耕地红线,坚决制止乱占乱建行为,按照县“三大绿色专项行动”全力配合正在进行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保护好村的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乡村;
(3)落实好各项民生实事,主要有:1.争取上级公路部门立项,解决好“东鹊村至始兴坪枫村”5公里村道硬底化工程。2.投资60万元为四个村小组建立集中供水的安全饮水工程,该工程惠及树洞村小组100户400人。
(4)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一是对贫困户进行全面摸查核实,既要做到不漏一户,又要排除不符合条件的关系户。二是立足实际,深入调研,制定科学可行的三年帮扶规划和2018年帮扶规划。三是因户施策,精准安排帮扶责任人和帮扶规划,确保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四是做好档案资料整理归档,日常工作中注重收集相关照片、文件、视频等资料,总结扶贫工作的经验方法,及时向有关部门报送反映扶贫工作成效的信息。
(七)江尾镇鹤仔村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鹤仔村位于翁源县江尾镇北部,系革命老区,辖区与江尾镇的松岗村、蓝坑村、坝仔镇的良星村相邻,毗邻广东省(韶关)粤台农业合作实验区翁源核心区鹤仔岗现代农业园区。
鹤仔村有卫生站一所,村组主干道已实现硬底化,全村实现了通电话、电视及网络设施。现有村“两委”干部6人,村党支部现有中共党员48人。下辖12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农户305户1355人,劳动力680人,其中外出务工256人。截止2018年4月底,鹤仔村新时期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58人,其中,按户属性分:一般贫困户9户33人,低保贫困户9户16人,五保户9户9人;按劳动力分:有劳动能力12户41人,无劳动能力15户17人。
二、发展状况
鹤仔村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有山林面积5000亩;耕地面积2445亩,其中水田面积1420亩,旱地面积1025亩。村民主要以种植水稻、花生及苦瓜、豆角、荷兰豆等蔬菜为主。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2.4万多元,村民人均收入13254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
(一)村集体经济薄弱,除了少量的山塘租金外再无其它收入。
(二)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比例为0,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沟通能力不足,不利于村两委各项工作的开展和推进。
(三)思想观念陈旧,未能很好地借力粤台农业园区的发展为鹤仔村谋发展。
四、今后发展规划
(一)强化加强对“两委”班子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法规政策宣传,提高班子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民主管理能力,增强村两委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注重党员思想教育,帮助党员增强党性和组织纪律性。
(二)加强村两委干部的业务培训和完善村级便民服务站,方便村民办事,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转变观念,加强与粤台园区的交流联系,通过土地流转、村民“家门口”就业等各种方式方法,实现互利互惠,提高村集体和村民收入。
(八)江尾镇黄洞村基本情况
一、黄洞村基本情况
黄洞村位于江尾镇西部,是革命老区。2016年开始县林业局为挂钩联系帮扶单位,全村6个村民小组,共247户,总人口1118人(含贫困人口83人)。村委会现有村“两委”干部4人,村支部有党员43名,村组主干道已实现硬底化,全村实现了通电话、电视及网络设施,合条件村民均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2.黄洞村发展状况
全村耕地面积820亩,山林面积45000亩,村集体年收入16.7万元。2017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52元,村民主要收入以林业、种植业和劳务输出为主。林业主要是杉树、桉树。种植业方面主要是蔬菜和水稻。
3.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
村民收入方面仍处于镇中等水平,究其原因,村集体收入开拓思路少,村民勤劳致富的意识不强。
4.今后发展规划
(1)抓好基层党建,提高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发扬团结担当精神,全面提高党性修养,为民多办好事、实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2)做好基层治理工作:在“三资”管理方面,做到公开透明,紧守保护耕地红线,坚决制止乱占乱建行为,按照县“三大绿色专项行动”全力配合正在进行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保护好村的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乡村;
(3)落实好各项民生实事,主要有:争取上级公路部门立项,解决好黄洞-浦竹坝公路维修加宽工程,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建设好红色村。
(4)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一是对贫困户进行全面摸查核实,既要做到不漏一户,又要排除不符合条件的关系户。二是立足实际,深入调研,制定科学可行的帮扶规划。三是因户施策,精准安排帮扶责任人和帮扶规划,确保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四是做好档案资料整理归档,日常工作中注重收集相关照片、文件、视频等资料,总结扶贫工作的经验方法,及时向有关部门报送反映扶贫工作成效的信息。
(九)江尾镇江尾村基本情况
一、江尾村基本情况
江尾村是一个非贫困村,革命老区,下辖9个村民小组,分别是五组、六组、竹园、廖屋、朱屋、上张、下张、石龙、福长江。全村共有农户552户,总人口2060人,有中共党员63人,现有村“两委”干部5人。有贫困户23户,共42人。其中五保户3户,共3人;低保户17户,共30人;一般贫困户3户,共9人。
二、发展状况
村内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14亩,旱地1000亩,林地面积3550亩。村民主要以主要种植水稻、花生、水果,果蔗等农作物为主,是典型的农业村。有村卫生站一所,村组主干道已实现硬底化,全村实现了通电话、电视及网络设施,合条件村民均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87000元,村民人均收入13325多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
(一)村集体经济薄弱,“造血型”的村集体经济贫乏,除县财政补贴经费之外,没有其他经济收入。
(二)农业产业特色不突出,规模化、专业化水平较低,农民增收渠道不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缺乏劳动力,难以发展产业致富,增收脱贫乏力。
四、今后发展规划
(一)强化教育培训。加强对“两委”班子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法规政策宣传,提高班子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民主管理能力。同时,注重党员思想教育,帮助党员增强党性和组织纪律性,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规范村级阵地建设。一是加强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为党员学习、培训、交流提供阵地保障,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完善村级便民服务站,方便村民办事,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健全完善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规范党务、村务、财务工作,扎实推进党建工作,以抓党建推动乡村振兴。
(十)江尾镇径丰村基本情况
一、径丰村基本情况
径丰村地处粤北山区,村区域面积9.7平方公里。从2016年开始由县二轻工业总公司为帮扶责任单位。该村距镇政府6.5公里。径丰村“两委”干部4人,党员56人,有18个村小组,全村共有415户,总人口约1730人,村卫生站1所。其中未硬底化的自然村1个,公路里程0.8公里。全村实现了通电话、电视及网络设施,合条件村民均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二、村发展状况和扶贫情况
1、该村区域面积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10亩,其中水田1850亩,旱田260亩。山林面积11000亩。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水稻、蔬菜、花生等和劳务输出为主。2017年村集体收入11.4万元,2017年农民人均收入13069元/人。
2、精准贫困户有30户,相对贫困人口66人(其中扶贫户14户,人口23人,低保户12户,人口36人,五保户7户,人口7人)相对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有17户。人口49人,无劳动能力的有13户,人口17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近几年的经济收入来看,是逐年上升,但是在农村贫富差距较为突出,贫困原因主要是因病、因残导致家庭经济困难。
2、村集体收入较少。
3、村民主要以种养为主,收入偏低。
四、今后发展规划
扎实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期精准扶贫领域的工作作为目标和任务,确保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在今后按工作计划,逐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十一)江尾镇径群村简介
一、径群村基本情况
径群村位于江尾镇东部,是革命老区。村区域面积4.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65亩,其中水田1900亩,旱田565亩,山林面积4500亩。村委下辖9个村民小组,共有503户1815人,有中共党员71人,“两委”干部4人。村组主干道已实现硬底化,全村实现了通电话、电视及网络设施。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2017年村集体收入11.6万元,人均收入13422元。
径群村2017年度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49人。其中,按户属性分:一般贫困户8户12人,低保贫困户17户32人,五保户5户5人;按劳动力分:有劳动能力15户30人,无劳动能力15户19人。2017年共有7户五保户完成了危房改造,补助款已到帐。贫困户已全面购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共有6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全部都已全额领取了学生补助。2017年度上半年有8户贫困户申请了12450元“产业奖补”,下半年有7户贫困户申请了20050元“产业奖补”;有8户贫困户申请了10530元“就业奖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
村民收入方面处于镇中等水平。究其原因,村集体收入开拓思路少,村民勤劳致富的意识不强,另外,因本村自筹资金不足,导致农业产生产滞后。所有这些有待于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努力解决。
三、今后发展规划
(1)抓好基层党建,提高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发扬团结担当精神,全面提高党性修养,为民多办好事、实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2)做好基层治理工作:在“三资”管理方面,做到公开透明,紧守保护耕地红线,坚决制止乱占乱建行为,按照县“三大绿色专项行动”全力配合正在进行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保护好村的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乡村。
(3)落实好各项民生实事,争取上级资金协助扶持村发展。
(十二)江尾镇九仙村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九仙村位于翁源县江尾镇西北部。村区域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49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000亩,经济作物面积580亩,山地种植九仙桃1800亩,山塘水库面积100亩。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共602户2547人,有中共党员55人,“两委”干部5人。2017年村集体收入8.6万元,农村人均收入13556元。九仙桃种植在该村有几百年历史,成立了九仙桃专业合作社。辖区内外资兰花种植场16家,面积320多亩。村组主干道已实现硬底化,全村实现了通电话、电视及网络设施,合条件村民均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二、村发展状况
该村区域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49亩,山林面积0.9万亩,村民主要以种植九仙桃、水稻、花生、甘蔗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有种植农产品及外出务工为主。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情况
(1)虽然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3556元,但是贫富差距较为突出,贫困原因主要是因病、因残导致,(2)村集体经济薄弱,“造血型”的村集体经济贫乏。(3)村民收入主要以种养为主,收入偏低。
四、今后发展规划
一是努力做好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提高村“两委”干部整体水平,稳定村“两委”干部思想意识,增凝聚力,攻坚克难,实现精准脱贫;二是利用村内资源,规模化发展养殖业和种殖业,增加整体村民经济收入。
(十三)江尾镇蓝坑村基本情况
一.蓝坑村基本情况
江尾镇蓝坑村位于翁源县江尾镇西北部,村区域面积10平方公里,下辖9个村小组,共216户871人,有中共党员37人,村“两委”干部5人。耕地面积989亩,山林面积7000亩。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水稻、花生、蔬菜、蚕桑、甘蔗为主。全村精准识别贫困户24户,共41人(低保8户、五保户13户)。
二、 蓝坑村产业和扶贫情况
产业情况:目前村辖区内有石斛园1个,占地250亩;兰花场一个,占地70亩。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22元,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水稻、花生、蔬菜、蚕桑、甘蔗为主。
扶贫情况: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6668.40元,提高到2017年7815.79元,增长17.21%;脱贫家庭从去年16户18人提高到今年22户32人,脱贫率达90%,危房改造新增完成2户,落实资金7.8万元,贫困户实现了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学,脱贫致富意识增强。全村贫困户通过帮助其参加农村医疗保险,减轻贫困户医疗负担。五保(低保)户:通过政府兜底落实政策,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并实现“七有”指标。跟踪落实全部(8名)学生的就学情况,充分保障了生活补助落实到位。利用约2.9万元“两奖补”、6.9万元产业扶持资金,提高有劳动力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拓宽种养就业途径。
三、存在问题
虽然人均可支付配收入已达到13422元,但是贫富差距较为突出,贫困原因主要是因学、因残导致,由于本村不在镇街道上,交通不便,导致经济发展脱节,还是以种养为主,经济收入较差。目前村内企业较少,产业带动不足,村民生产力落后,村民只能靠耕种度日,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的情况。
(十四)连溪村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翁源县江尾镇连溪村位于江尾镇南部,离江尾镇大约一公里,下辖6个村民小组,共有200户790人,有中共党员44人(含2名驻村干部),“两委”干部4人,村卫生站正在拆旧建新,村组主干道已实现硬底化,全村实现了通电话、电视及网络设施,合条件村民均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二、发展状况
村区域面积1.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7亩,林地面积1538亩。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以种养(水稻、甘蔗、花生、养鱼等)和“连溪米面”加工为主。扶贫帮扶单位是:韶关市纪委、粤北人民医院两个单位。帮扶单位帮助建设了文体广场、养老服务广场、公共厕所、垃圾收集屋、自来水升级改造、太阳能路灯、村道路硬化、连溪大桥、河堤景观(中小型河流治理)、污水处理系统、综合服务大楼改造、卫生站、养老服务站等项目、以及产业项目—荷兰豆、三月豆种植、50亩观光农业(莲藕+养鱼)种植、光伏发电和入股金叶公司。通过精准扶贫,2017年村集体收入增至28万元,农村人均收入15633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
一是我们精准扶贫帮扶项目多,每个项目需经县镇村三级审核、走工程预算、财审、招投标、工程验收、结算等程序,耗时较多;二是农村工作复杂,村民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做村民思想工作难度大;三是村里经济基础薄弱,耕地少,没有大的经济实体,村民收入整体提高和村持续发展有难度,等等。
四、今后发展规划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对“两委”班子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法规政策宣传,提高班子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民主管理能力。同时,注重党员思想教育,帮助党员增强党性和组织纪律性,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健全完善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规范村务、党务、财务工作,扎实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三是引进经营主体发展特色农业,引导村民规模种植效益高的农作物,提高村民收入;四是督促华工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落地,让连溪村最终实现“美丽乡村”的目标。
(十五)江尾镇联光村基本情况
一、联光村基本情况
联光村位于江尾镇东南部,下辖8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340户,人口148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79人。村委会现有村“两委”干部5人,村支部有党员65名,村组主干道已实现硬底化,全村实现了通电话、电视及网络设施,合条件村民均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二、发展状况
联光村辖区总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06亩,水林地1300亩。村民经济主要以外出务工、种植水稻、花生、蚕桑及农副新产品加工、贸易为主,近年来农户养鱼、养猪、养鸡和种植荷兰豆、豆角等蔬菜的逐年增多。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4.1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21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
(一)村集体经济薄弱,“造血型”的村集体经济贫乏。
(二)产业单一、分散,缺乏资金与技术。
(三)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水力资源匮乏,全村大部分水利设施亟待维修。
四、今后发展规划
(一)强化教育培训。加强对“两委”班子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法规政策宣传,提高班子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民主管理能力。同时,注重党员思想教育,帮助党员增强党性和组织纪律性,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发展建设集体经济,借助武深高速江尾出口建设的发展契机,坚持引进外资,开发农业观光旅游项目,鼓励村民入股参股分红,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三)加强村集体基础建设,改善水力资源,推进连片产业发展。
(十六)江尾镇联明村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基本情况联明村毗邻县城,距离县城、镇政府驻地均约5公里,省道S244线从村中穿过,交通便利。2005年开始县农业局为挂钩帮扶单位。现有村“两委”干部6人,村支部党员50人,村卫生站一所。全村有 10 个村小组, 农户总数370户,总人口 1310 人,劳动力728人。现有贫困户16户,贫困人口30人。全村有耕地面积2190 亩 ,耕地平展肥沃,有山林面积4765 亩。村委会到各村小组道路实现了硬底化,全村实现了通电话、电视及网络设施,符合条件的村民均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二、 发展现状
2017年村级集体纯收入11.5万元,其中入股黄竹水电站分红4.5万元。村民以种植水稻、花生、蔬菜、进城务工及土地流转为主要收入来源,林地为流转和生态林保护两种经营模式,2017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3253 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交通便利,毗邻县城的区位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乏力。
2、由于历史、民情、政策等原因,乡村规则、建设凌乱,毁弃的老围屋、泥砖房占用土地又影响美观。
3、我村水源地(水库)由于养猪、养鱼原因受到污染,生产生活用水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四、今后的发展规划
1、抓好村党建工作,提高党员,特别是村“两委”干部的团结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
2、利用国家建设美丽乡村的政策,规则对上楼、下围两个毁弃的老围屋进行复活。并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一户一院、宽敞明亮、绿树成荫、视觉美观、居住舒畅的思路进行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3、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大棚蔬菜、农家乐及近郊乡村旅游产业。这方面规则及发展思路希望能得到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4、水源地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引起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期盼能得到早日解决。
(十七)江尾镇联益村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联益村地处江尾镇东部,是革命老区,距江尾镇政府3公里,东与南浦黄竹坪交界,南与白莲村为邻,西与江尾村,北与坝仔镇三坑村交界。全村区域面积7平方公里,下辖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8户,总人口1407人,全村中国共产党党员47人,"两委"干部5人。全村耕地面积1756亩,其中水田面积1256亩,山林面积10500亩。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养鱼、养鸡、种植水果、蔬菜和劳务输出为主。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8.4万元,农村人均收入13352元。
二、扶贫情况:全村现有贫困户24户50人(其中低保贫困户6户13人,一般贫困户9户27人,五保贫困户10户10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2户37人,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2户13人),通过两年的精准帮扶,因户施策,联益村已有贫困户19户31人实现了脱贫。
三、存在问题:
1、新围组、新屋组与老家组、陈屋组、王屋组造桥与自来水矛盾纠纷一直是困扰联益村多年未解决的主要问题。
2、村“两委”干部人员老化,缺乏战斗力和凝聚力。
3、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
(十八)梅斜村基本情况简介
一.梅斜村基本情况
梅斜村位于翁源县江尾镇西部,属于非贫困村。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共278户,总人口1118人(含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人口54人、劳动力830人。)村委会现有村“两委”干部5人,村支部有党员37名,村卫生站一所,全村实现了通电话、电视及网络设施,村民均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二.梅斜村发展状况
全村耕地面积1270亩,山林面积73000亩,2017年村集体年收入约16.8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38元,村民主要收入以外出打工和林业以及种植为主。林业主要是杉树、松杂树。种植业方面主要是水稻。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
杨一组、杨二组、梅坑组没有完成村到各组道路硬底化。毛竹有待继续抚育。存在困难主要是缺乏资金,争取上级支持 。
四.今后发展规划
(1)抓好基层党建,提高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发扬团结担当精神,全面提高党性修养,为民多办好事、实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2)做好基层治理工作:紧守保护耕地红线,坚决制止乱占乱建行为,保护好村的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乡村;
(3)落实好各项民生实事,主要有:争取相关部门资金支持,完成杨一组、杨二组、梅坑组到村道路硬底化。
(4)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一是对贫困户进行全面摸查核实,既要做到不漏一户,又要排除不符合条件的关系户。二是立足实际,深入调研,制定科学可行的帮扶规划。三是因户施策,精准安排帮扶责任人和帮扶规划,确保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四是做好档案资料整理归档,日常工作中注重收集相关照片、文件、视频等资料,总结扶贫工作的经验方法,及时向有关部门报送反映扶贫工作成效的信息。
(十九)江尾镇南塘村基本情况
一.南塘村基本情况
翁源县江尾镇南塘村位于江尾镇南面,辖16个村民小组,580户,总人口2611人,帮扶单位系东莞市长安镇人民政府和翁源县人大办。村委现有“两委”干部5人,计生督导员1人,全村中共党员共69人。 2017年全村相对贫困户69户,154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户40户113人,没有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户29户41人。其中:一般贫困户31户82人;低保户26户60人;五保户12户12人。
二.民治村发展状况
总耕地面积2186亩,其中水田 1500亩,旱田 686亩。山林面积5500亩。2016年本行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6.5万元,农民收入只要靠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本村农业以发展水稻、蔬菜、花生、葡萄和畜牧业为主,就业以珠三角务工、就近建筑散工等方面为主。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
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不具规模,仍停留在探索阶段;旅游产业方面,配套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旅游产业发展要求,现有景点的基础设施陈旧简陋,维修资金缺口庞大;当地群众依然存在等靠要思想,脱贫积极性不高,自主脱贫的动力不足;部分项目受季节和程序性工作影响,实施时间较晚,总体进度相对缓慢。
四.今后发展规划
一是继续做好扶贫开发项目的立项、实施和资金落实工作,确保今年的危房改造、道路亮化工程、村文化休闲广场、道路硬化工程等项目按期完成并通过验收,同时着重做好产业扶贫相关调研工作;
二是对照年度帮扶规划和帮扶措施,引导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转移就业,并开展相关农业和非农业的技能培训,落实翁源县“两奖一补”政策;
三是切实把握各部门的扶贫政策,及时做好相关台账和资金申报工作,帮助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二十)热水村基本情况。
一、热水村基本情况
热水村位于江尾的偏僻山村,毗邻红岭矿,2016年开始县林业局为挂钩联系帮扶单位,全村8个村民小组,共222户,总人口702人(含贫困人口56人、劳动力380人)。村委会现有村“两委”干部3人,村支部有党员2名,村卫生站一所,村组主干道已实现硬底化,全村实现了通电话、电视及网络设施,合条件村民均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二、热水村发展状况
全村耕地面积985亩(其中水田696亩),山林面积26000亩。2017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63元,村民主要收入以林业、种植业和劳务输出为主。林业主要是杉树。种植业方面主要是水稻。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
村民收入方面仍处于镇中等水平,究其原因,村集体收入开拓思路少,村民勤劳致富的意识不强,另外,因本村自筹资金不足,许多要办的事业办不了,所有这些有待于在今后的基础治理工作中加以引导和努力解决。
四、今后发展规划
(1)抓好基层党建,提高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发扬团结担当精神,全面提高党性修养,为民多办好事、实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2)做好基层治理工作:在“三资”管理方面,做到公开透明,紧守保护耕地红线,坚决制止乱占乱建行为,按照县“三大绿色专项行动”全力配合正在进行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保护好村的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乡村;
(3)落实好各项民生实事,主要有:解决热水村至上洞村近三公里装上路灯,共争取资金8万多元。
(二十一)江尾镇松岗村基本情况
一、松岗村基本情况
松岗村位于江尾镇西北部,帮扶单位是广东省(韶关)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翁源核心区管理委员会,该村下辖13个村民小组,共571户,总人口2465人,劳动力1206人,贫困户28户47人。村委会现有村“两委”干部5人,村支部有党员61名,村卫生站一所,村组主干道已实现硬底化,全村实现了通电话、电视及网络设施,合条件村民均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二、发展状况
该村区域面积1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30亩,山林面积2.2万亩,村民主要以种植水稻、花生、甘蔗为主,近两年养鱼、养猪、养鸡专业户逐年增多,种植苦瓜、豆角、荷兰豆等蔬菜的农户不断壮大。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98000元,村民人均收入13116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
(一)村集体经济薄弱,“造血型”的村集体经济贫乏。
(二)村委办公环境差,党员活动室简陋狭小,不能满足党员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需要,且办公台凳桌椅陈旧,严重制约影响了党员活动和党员教育的开展。
(三)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全村大部分水利设施亟待维修。
四、今后发展规划
(一)强化教育培训。加强对“两委”班子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法规政策宣传,提高班子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民主管理能力。同时,注重党员思想教育,帮助党员增强党性和组织纪律性,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规范村级阵地建设。一是加强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为党员学习、培训、交流提供阵地保障,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完善村级便民服务站,方便村民办事,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健全完善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规范村务、党务、财务工作,扎实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二十二)江尾镇松塘村基本情况
一、松塘村基本情况
松塘村位于翁源县江尾镇西北部,是抗日革命老区,翁源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距县城22公里、江尾镇政府7公里,帮扶单位是翁源县农业局,村下辖22个村民小组,共728户2902人,劳动力1730人,贫困户68户145人,有中共党员83人,“两委”干部6人。村卫生站一所,村组主干道已实现硬底化,全村实现了通电话、电视及网络设施,合条件村民均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二、松塘村村发展状况
村区域面积1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99亩,山林面积1.7万亩,属半残林,主要发展水稻、糖蔗、蚕桑、蔬菜、兰花、九仙桃等经济作物为主及劳务输出。2017年村集体收入8.3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3265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
1、村民收入方面仍处于镇中等水平,村集体收入开拓思路少,村民勤劳致富的意识有待加强。
2、缺乏土地流转,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尚未形成。
四、今后发展规划
一是抓好基层党建,提高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发扬团结担当精神,全面提高党性修养,为民多办好事、实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努力做好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提高村“两委”干部整体水平,稳定村“两委”干部思想意识,增凝聚力,攻坚克难,实现精准脱贫;
二是通过村民自筹部分资金,再努力争取行业资金支持,帮助村完善村内水利、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利用村内资源,增加土地流转,规模化发展种殖业,尤其是花卉产业,整体增加村民经济收入。
(二十三)江尾镇葸岭村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葸岭村位于江尾镇西郊,区域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47亩,其中水田2050亩。有13个村民小组,708户人家,2548人,党员82人。全村主要粮食经济作物以水稻、花生、甘蔗为主。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3369元/年,村集体收入10.2万。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葸岭村着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坚持软硬件两手抓,通过硬件建设,增加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改善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拓展了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建好容纳120人的党员活动室和全县唯一的村级文化宫(九龄文化宫).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了新村美化、绿化、亮化和街道硬底化,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葸岭村在硬件设施基础上不断加强软件保障,完善人员安排和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农村文化知识宣传,确保了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共同营造了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和和谐发展的社会大局。
(二十四)江尾镇仙北村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仙北村位于江尾镇中部,是抗日战争革命老区。该村下辖13个村民小组,共657户,总人口2775人,劳动力1184人,贫困户32户71人。村委会现有村“两委”干部5人,村支部有党员50名,村卫生站一所,村组主干道已实现硬底化,全村实现了通电话、电视及网络设施,符合条件村民均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帮扶单位是:翁源县财政局。
二、发展状况
该村区域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50亩,山林面积1.95万亩,村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为主,重点发展兰花、九仙桃、苗木、蔬菜等经济作物,专业农户不断壮大,拥有多个兰花展示厅,成立了兰花专业合作社,仙北苗木合作社等四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88000元,村民人均收入13622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
1、村集体经济薄弱,“造血型”的村集体经济贫乏。
2、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全村大部分水利设施亟待维修。
四、今后发展规划
1、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把村“两委”干部队伍带好,并培养、提升村民的商业意识,提高村干部带领村民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的能力。集中精力做好做强产业帮扶,结合当地优势与实际,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认真谋划、探索新的帮扶模式和路子。
2、抓新农村建设,改善生活条件,做好示范村的规划和设计,认真组织做好“三清、三拆”工作,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村容村貌改造,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3、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申报“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申报“2019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二十五)江尾镇仙南村基本情况
一、行政村基本情况
仙南村位于江尾镇西南部,距江尾镇13公里。村区域面积8.5平方公里,下辖14个村小组,共538户2440人,有中共党员65人,村“两委”干部5人。耕地面积3800亩,山林面积3万亩。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水稻、花生、蔬菜、九仙桃、柑桔为主。2017年村集体收入8.6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13698元。全村共有贫困户45户95人,其中:五保户共有8户8人;低保户24户40人,一般贫困户13户47人,有劳动能力21户,残疾人26人,在校读书23人。
二、行政村的产业和扶贫情况
该村由于没有兴办企业,加上水资源枯竭,导致生产、生活用水较为紧张,村集体收入主要靠财政拨款为主。到目前为止,全村共有帮扶户45户95人。2016年已预脱贫24户30人,2017年已预脱贫14户43人。
三、主要存在问题
主要体现在:一是村集体收入偏低,水资源枯竭;村委办公室条件有待改善,至今仍没有村委会议室;二是帮扶户发展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主发展意识。
四、今后主要工作
围绕该村主要存在问题,往后重点抓好如下工作:一是与村“两委”干部一起认真研究如何发展壮大好村集体经济,争取引进外资兴办企业;二是想尽一切办法多与有关部门沟通联系,尽快把村委的会议室落实好;三是创新工作思路,抓好帮扶户的产业、就业扶持工作,巩固预脱贫成果,加强与帮扶户的联系,解决好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十六)江尾镇新生村基本情况
一、新生村基本情况:
新生村位于江尾镇东端,江松公路段,是翁源县革命老区之一。区域面积8平方公里。该村在这次新时期精准扶贫中纳入相对贫困村行列,帮扶单位是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人民政府和翁源县妇联。全村有5个村干部,下设15个村小组,总户数649户,总人口2455人。党员人数74人。其中贫困户40户,贫困人口99人。耕地面积2527亩,其中水田面积1927亩,旱地面积600亩,山林面积6546亩。我村有一个卫生站,一所小学。合条件的村民均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二、新生村发展状况:
我村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226元。主要收入靠水稻、花生、四季蔬菜和蚕桑为主,是典型的农业村。帮扶单位帮助建设了文体广场、太阳能路灯、村道路硬化、光伏发电项目。2017年村集体收入为74000元。我村各村小组设有垃圾堆集桶,是市里的卫生村之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
一是档案资料整理欠缺经验,未能反映工作全貌;二是部分工程受季节和程序性工作影响,实施时间较晚,总体进度相对缓慢;三是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增收的思路不够开阔。
四、今后发展规划
一是继续做好扶贫开发项目的立项、实施和资金落实工作,拟实施的重点项目做好规划,同时着重做好产业扶贫相关调研工作;二是对照年度帮扶规划和帮扶措施,引导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发放农资;三是发动社会爱心人士捐资助学;四是开展长安镇帮扶责任人“一帮一”活动。
(二十七)江尾镇长江村基本情况
一、长江村基本情况
长江村位于江尾镇东部,是革命老区。村区域面积7.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60亩,其中水田1826亩,旱田434亩,山林面积3300亩。村委下辖13个村民小组,共有469户2099人,有中共党员61人,“两委”干部5人。2017年村集体收入14.7万元,人均收入13322元。长江村2017年度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5户53人。其中,按户属性分:一般贫困户4户8人,低保贫困户15户29人,五保户16户16人;按劳动力分:有劳动能力9户23人,无劳动能力26户30人。2017年共有2户五保户完成了危房改造,补助款已到帐。贫困户已全面购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共有8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全部都已全额领取了学生补助。2017年度有3户贫困户申请了13800元“产业奖补”,有7户贫困户申请了10464元“就业奖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
村民收入方面处于镇中等水平。究其原因,村集体收入开拓思路少,水资源缺少,导致农业产生产滞后和村民饮水困难。所有这些有待于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努力解决。
三、今后发展规划
(1)抓好基层党建,提高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发扬团结担当精神,全面提高党性修养,为民多办好事、实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2)做好基层治理工作:在“三资”管理方面,做到公开透明,紧守保护耕地红线,坚决制止乱占乱建行为,按照县“三大绿色专项行动”全力配合正在进行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保护好村的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乡村;
(3)落实好各项民生实事,争取上级资金解决好农业生产用水和村民饮水问题。
(二十八)江尾镇中村村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中村村位于翁源县江尾镇西南部,村区域面积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0多亩。其中水田面积1200亩,山地面积2.2万亩。下辖14个村民小组,共527户2094人。有中共党员40人、“两委”干部6人。有卫生站2所,主干道已实现硬底化。全村实现了通电话、电视及网络设施。合条件村民均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二、发展状况
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以外出务工、经商为主。经济作物以种植蔬菜、九仙桃、水稻和花生为主。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9.9万元,农村人均收入13266元。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有一些贫困户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人均收入较难提高。还有一些贫困户家庭年老年少的家庭成员比例高,还有的长期患病,是主要的贫困因素。
在已有的低保贫困户中,有5户共8人未纳入低保,为保人不保户现象。这不符合社会保障兜底政策,将协助村委争取民政支持,力争达到脱贫要求。
四、发展规划
(一)对照精准扶贫工作目标任务,每季对驻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督促检查,确保驻村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到位,责任到位。
(二)加强结对帮扶,落实精准扶贫“第一家长”。通过“一帮一”、“第一家长”等形式,与贫困户结对子帮助解决贫困户的实际困难。
(三)鼓励有劳动能力贫困户进行种养生产,通过产业扶持政策解决生产工具、农药和化肥等。
(四)继续鼓励贫困户中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