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动态

小积分“兑”出大文明——龙仙镇“睦邻积分制”
激活移风易俗内生动力

作者:龙仙镇黄林若 黄晖 来源:翁源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08-04 17:18:31 字号:[ ]

  “主动认领并管护公共绿化区域20分,调解邻里纠纷15分,响应文明乡风活动15分……”走进龙仙镇蓝青村睦邻积分超市,货架上的生活用品琳琅满目,村民们手持积分手册排队兑换的场景热闹非凡。这个不足20平方米的小超市,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激励机制,让移风易俗从“纸上规定”变为“群众行动”,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乡村文明新风尚。

  一、量化激励:从“要我参与”到“我要行动”

  “以前村里通知搞卫生,大家总说‘没时间’,现在可以攒积分换东西,连老人都主动拿着扫帚出门了。”蓝青村党总支书记李凯明指着墙上的积分排行榜笑着说。自推行“睦邻+积分制”以来,该村将移风易俗细化为30余项量化指标,并设置“千元大奖”,村民通过参与“百千万工程”、植绿护绿、婚丧嫁娶简办快办以及“邻长亮身份”等志愿服务获得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有效激发邻长主动作为积极性和村民自治内生动力。

  在睦邻积分激励下,蓝青村村民主动让出闲置宅基地200平方米,搭配罗汉松、铜钱草打造老鸦山小公园,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了孩子们追逐嬉戏的乐园。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了孩子们追逐嬉戏的乐园。“现在村里环境好了,邻里关系也和睦了,这积分换得值!”村民李婶抱着刚兑换的食用油,指着不远处下棋的老人们说道。今年以来,蓝青村累计兑换积分超3100分,带动800余人次主动参与村容整治,村民满意度提升30%以上。

  青云村则另辟蹊径,将积分制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把学习采茶戏、青云山歌等非遗文化纳入积分奖励范围。村民通过学习传统技艺、参与文化活动获得积分,不仅兑换了生活用品,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文明新风的熏陶。“以前农闲时大家爱聚在一起打扑克,现在都争着参加积分活动,学非遗、唱山歌成了新时尚。”青云村党总支书记说,积分制让村民从“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全村参与移风易俗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二、邻长赋能:从“矛盾上交”到“小事不出邻”

  “这积分奖励是给李叔和老张家的!”在蓝青村村民大会上,村支书将鲜红的积分证书递到两户村民手中。不久前,两家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争执不下,邻长李伯翻出“六尺巷”典故耐心调解:“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最终双方让出闲置房屋建成“和睦墙”网红打卡点。

  这种“矛盾调解+积分奖励”的模式,正是龙仙镇创新推行的“邻长接单制”。目前龙仙镇已选树“星级邻长”“邻长先锋”等先进典型197人,化身“积分管理员”,随身携带“民情记事本”和“积分手册”,将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民生服务等与积分挂钩。“群众点单、邻长接单、村委销单”的闭环机制,让昔日“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治理难题迎刃而解。截至目前,通过邻长接单已解决道路硬化、路灯安装等民生问题140余件,办结率达95%,其中大部分的纠纷在“邻”级层面化解,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三、文化浸润:从“制度约束”到“价值认同”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在青云村“邻课堂”上,好人模范陈礼禄正开展着“非遗+移风易俗”主题宣讲,台下30余名村民听得津津有味。文明乡风活动被纳入积分体系,带头树立文明新风的参与者每人可获得积分。“以前觉得家风是虚的,现在知道管好自己、教好子女也能换积分,这课听得值!”村民小陈边记笔记边说。

  从理论宣讲到移风易俗的实践,青云村以积分制为纽带,构建起“学习-践行-奖励”的闭环体系。村民在参与文化活动中积累的不仅是兑换商品的积分,更是对文明新风的认同感与行动力。与此同时,龙仙镇指导34个行政村以村民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小曲形式,将村规民约编制成“三字经”“四字语”,激励村民通过传唱宣讲、践行村规民约等方式获得积分,进一步浸润文明理念。

  “以前办丧事要摆20多桌,现在按村规民约简办,既省钱又省心,还能拿积分!”村民张老伯的话道出了变化。在睦邻积分制引导下,主动简办婚丧事宜的村民数量持续上升,今年以来,全镇红白事平均费用下降20%以上,“人情消费”负担明显减轻,“厚养薄葬”“婚事新办”成为新时尚。

  四、治理升级:从“单项突破”到“全域提升”

  “积分制就像一根指挥棒,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龙仙镇通过“睦邻积分+典型示范+文化浸润”三管齐下,已建成镇村两级积分超市35个,覆盖群众1.6万户,累计发放积分超1.5万分,兑换商品价值1.93万余元。积分兑换的商品从最初的日用品,逐渐增加了书籍、农具、果苗等“发展型”物资,村民的需求从“物质满足”向“精神追求”转变。

  龙仙镇通过持续深化“睦邻+积分制”模式,让文明积分成为可累积、可传承的“道德资产”,随着小积分撬动大文明的生动实践不断深入,一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