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走进翁源 > 文化翁源 > 名人文化

唐进士邵谒

作者:杨通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8-08-07 10:03:59 字号:[ ]

  生于唐文宗李昂开成二年(827),属岭南道(注1)韶州(注2)翁源县罗江山(注3)人,父母及家庭状况无史可查。
  明嘉靖三十六年《翁源县志》云:唐邵谒,本县人,筑室罗江水,少穷溅,屈为县吏(注4)。谒后愤读书久之,博通经史,尤工古调(注5)。为有司所举,隶籍国子(注6),声华烨於缙绅(注7)。今唐所收乐府(注8)四篇,有集行於世。国子黄佐传其事,见广州志。
  邵谒家境贫寒,少年读过私塾,由于家穷,辍于县学。常怀大志,后在乡绅的推荐下,进入本县县衙任录事(注9)。县令在有客时,每每让他去铺床,这对邵谒作为录事来说,经常去做那些服务性的工作,便觉得低人一等,太委屈了,于是拒绝了县令的使唤。遗抗县令,将意味着失去工作,他这种叛逆性格最终导致被县令拽出衙门的可悲结局。这时,摆在邵谒面前有两种前途:要么去做庶民,或去过隐居生活;要么在逆境中生存下去,奋发读书,争取学成取得乡贡,然后再去京师长安跳龙门。邵谒选择了后者。于是他拿起刀,在县衙门框上割下了自己的长发,表示“学苟不成,有如此发”。遂来到罗江江心巨石之上自立书堂,奋攻经史。
  按明嘉靖县志中述“谒后愤读书久之”推算,邵谒在石上书堂自修时间当在857年至866年之间,故后人称他为处士(即有才学却厌恶官场而愿意隐居的人)。
  唐懿宗李漼咸通七年(866),廿九岁的邵谒以投牒自举(注10)参加韶州考试合格,由州选送至京师尚书省,成为乡贡(注11)
  次年春(867),邵谒参加礼部试,在冲刺进士第首次落榜。这年,他刚满三十岁。在忧思中,吟出了他的伤情诗“下第有感”(见《全唐诗》1534页)。后来,邵谒的堂弟也参加了礼部试,依然不第。邵谒还专程送堂弟南归乡里,并经岭南西道桂州兴安县到阳海山探亲。(见“送从弟长安下第南归觐亲”《全唐诗》1535页)。869年,邵谒参加进士及第考试过程中第三次落榜。国子监助教(注12)温庭筠“以其数奇不遇,乃榜其所作三十二篇以振公道”并将邵谒三十二篇诗文报呈礼部,但终因“其论政一篇语多切直”而未允赐第。
  咸通十一年(870)这位敢于举贤荐能的廉吏温庭筠病殁于京师国子监,终年五十八岁。恩师去世,这对邵谒来说,打击是很大的。假如没有温庭筠敢于向礼部推介,邵谒的三十二首诗作也许还留传不到今天便早已失存了。
  数年后,邵谒或是皇上开恩,或许由于温庭筠忠魂的鼓舞,才使得这位学子最后一次参加释褐试(注13),取得赐进士及第,实现了“跳龙门”,美梦成真。但不幸的是,这位名贤竟刚释褐赴官便离开了人世。今天,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有清同治十一年《韶州府志》编本所述:“后甫释褐而卒”。这个“后”字是非常抽象的,它可以说是在温庭筠死后的第二年(871),邵谒再次参加考试,刚释褐而卒。这点,我们还不敢妄言。假如邵谒在871年卒,他的寿数当在三十五岁,若其后数年再考就难以确定他的卒年了。不管他卒于何年何月,邵谒历经了人生的苦辣酸甜之后,最终走向辉煌。
  明翰林学士,南京国子监祭酒、少詹事黄佐这样评价邵谒“后世所录唐诗以传者,独谒与曲江公岿然并传……谒以一介士,获永其名,其与诸名家并行,其诗当不下人矣。”
  后来,黄佐觉得自己是吃皇上俸禄的,又身居官府,总要对统治者有所维护,于是又对邵谒批评了一通“谒之为人,大抵刚而无养,躁而无制。故其言凌突而触人。刚而无养,故其动猖披而自放”。然而,历史终会公正地作出评价,刚直不阿,坚韧不拔,永不放弃,这就是邵谒的品格。而统治者的独行和不纳箴言始终会祸国殃民的。黄佐是不可能全面公正评价邵谒的,因为他的言行有时代的局限性。
  邵谒究竟留下多少诗作传世?明嘉靖县志定位是“今唐所收乐府四篇”。而清朝同治年编《韶州府志》卷三十四·列传·人物篇则记述为“有诗十集今不存”、“嘉靖间,黄佐得其集于秘阁,梓之以传”。看来,黄佐得其集是可信的,因为黄佐官居南京国子监祭酒、少詹事,又是翰林学士,他完全有机会查阅秘阁的古籍。我们可以这样说,黄佐是邵谒著作得以传播的功臣。明朝末至清初,邵谒诗十集失于战乱。
  《韶州府志》卷三十四还记述邵谒“所与交皆名士”,据查,邵谒极有可能和许浑(太和六年即公元832年进士,大中三年迁监察御史,后淡泊名利),杜牧(太和二年进士,先任监察御史,官终中书舍人),张祐(屡举进士不第,及第后官任户部侍郎、武宗时宰相)、李商隐(开成二年即公元837年进士,历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一生潦倒)、罗隐(十举进士不第,改名隐。官至节度使判官,其诗多为讽刺之作)有交往,温庭筠(屡试不第,48岁为县尉,官终国子监助教)自在其中。
  张九龄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流芳百世,而邵谒的“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愿君似尧舜,能使天下平”这种对人生价值观的高度认知,励志进取,主张社会和谐则是他留给岭南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利用文化名人的气质和形象来激励后人,是我们翁源人民可引以为自豪的历史责任。
  
  注释:
  1.岭南道: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第644页“岭南,一作岭外、岭表。泛指岭以南地区,相当今广东、广西二省及越南北部一带。二为唐方镇之一,至德元年(756)置,治所在广州。咸通三年(862)分为东、西二道,岭东道节度使在广州,岭西道节度使在邕州(今广西南宁)。
  2.韶州: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第1127页“隋开皇九年以东衡州改置,治所在曲江县(今韶关市南、武水以西),开皇十一年废。唐贞观元年复改东衡州置,治所依旧,天宝元年改为始兴郡,乾元元年复为韶州。元至元十五年改为韶州路。
  3.罗江山:据明嘉靖县志称,罗江水中唐邵谒者筑室读书于此,罗江山即罗江两岸之山,即今龙仙镇三华、新岭、新英、新尧村一带。
  4.县吏:按唐代地方官制,县有京县、几县、望县、紧县、上县、中县、中下县、下县之分。当时的翁源县应属下县之列,县有县令、县丞、主簿、尉和录事。录事是没有品级的小吏,专管县令审案处理政事过程的记录,相当于现代县政府的秘书。
  5.古调:唐诗人白居易听阮咸诗:“古调何人识,初闻满座惊”。今指行事及蓍作不合时宜曰古调独弹。
  6.隶籍国子:唐代取得乡贡资格后,州、县便将其户籍档案随人送礼部及尚书省存案备查。国子就是中央国子监。
  7.缙绅:缙:赤色。绅:绸带。古代官员把上朝时带的笏插在绅带上。本文指邵谒名声大振于朝官之间。
  8.乐府:词出《汉书·礼乐志》“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乐府为官署之名,职责是采集诗歌供管弦谱曲调,后人因以乐府官署所采获保存之诗歌为乐府,类别十二种。
  9.录事:无品级,专门记录县官审案过程的小吏。
  10.投牒自举:指那些不在学校学习而学业有成绩者,可向州县“投牒自举”。邵谒当时不投学校,因此到石上设书堂自学,后写申请要求参加州考。
    11.乡贡:县学和自学成才的学子向州提出申请,经考试合格送尚书省参加考试,这些考生随各州进贡物品一齐解送上京,称为乡贡。
  《韶州府志》同治年编本卷七·选举表·六把邵谒记录为“光启三年乡贡”是错误的,应当予以纠正。
  12.国子监助教:博士的助手称助教,相当于现代的大学助教,分经教授生员。唐代国子监所设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馆、律学、书学、算学都有助教,品级分从九品至从六品。
  13.释褐试:文选《杨雄解嘲》:“或释褐而傅”。后新进士及第授官,亦沿称为释褐。宋朝《会要》:“兴国二年,始赐新进士诸科吕蒙正释褐,后遂为例”。
  本篇参考书目有《汉书》、《全唐诗》、《宋史》、《明史》、明嘉靖《翁源县志》、《清史稿》、清同治《韶州府志》等。
(本文作者为翁源县博物馆特聘文史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