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走进翁源 > 文化翁源 > 名人文化

李林科甲世家

作者:杨通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07-09 15:29:00 字号:[ ]

李林科甲世家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杨通全

  

一、自闽来翁

素有科甲世家之称的翁源县翁城镇五一村横街仔李屋,明清时乃为人才辈出之书香门第。究其横街李(明前期至民国称城南育才街)漫长的繁衍历史,当追溯到由闽入粤迁翁始祖李华之坎坷经历。明洪武时,李华带着妻室从福建上杭县转徙广东连平州,居陂头银梅村,当妻子曹、谭两氏病故后便携九子迁到了翁源县城西门围定居。李华终于将九个儿子养大成人。有志者、事竟成。明宣德五年,李华参加京城会试,成为迁翁李氏第一代贡士。

二、各徙西东

李华定居县城西门围后,为了生存,李华的九个儿子不得不各奔前程,另图发展。长子李志亮返回连平守祖,次子志海外迁(待查),三子志英继承父志,终于考选出贡,官授福建省龙岩知县。四子李志广迁居本县六里一带(待考)。五子李志通则留居西门围,修文习武,考取秀才,后甘当处士(即隐居)。六子李志崇于一四三六年与母张氏先迁太平小邑镇,后迁长宁县沙田(即今新丰县遥田,有待进一步考证),七子志达外迁(待考)。八子志旻迁翁城河唇李。九子志聪外迁(待考)。

三、好善乐施李耀明

到了李华第七代孙汉廉(号耀明),终于走出了几代默默无闻的涉世之路。清顺治十年,翁源全境遇旱,三月无雨旱风起,米价每石四千文。李耀明抓住商机,一连做了几十趟贩运米谷到广州的生意,赚到一大笔银子,终于发家致富起来。顺治十一年春,翁源又遇大旱,田地干裂,禾作无收。四月间,夜凝冰霜尺许,树木全枯。此时的李耀明好善乐施,在县城东、西、南三大城门口搭起了粥棚,每日供应受灾群众粥食,并将从广州购进的旧成衣分发给那些衣不蔽体的寒庶,又与乡绅周世赓同捐粮米于县城义仓,賑济受灾群众,致一乡之民得以渡过饥荒岁月。县令李宁和特授“一乡善士”奖匾于其门并将李耀明善举载入县志。几年后,知县李上林便委署李耀明为长安乡乡饮正宾{正八品},掌一乡之事(当时长安乡包括新塘、江镇、岩前、太平、铁场、县前六铺)。这时的李耀明有了银子,封了官位,三房妻室为他生下了六子四女,日子过得不亦乐乎。

四、五子登科

李耀明虽有三房妻室,但他却只钟情于如花似玉的胡翠花,他把长房陈氏与其所生子女及二房赖氏安顿于西门围,自己则带了第三房胡氏及其所生之子住进了县城城南育才街易屋巷。不久,李耀明便将易家房屋土地购买,安居立祠(七世老祠仍存)。

李耀明长子李樘于康熙间考入国子监,考取正六品承德郎(比知县高一级)。

李耀明次子李林,字培生,号韶石。十二三岁时常在马岗庵(即今翁城廻龙寺)、詹公庙静读,十四岁考取秀才,三十七岁举孝廉,直接进入京城国子监就读。康熙三十六年(1697),他参加京城会试(春试)取得二甲赐进士及第,钦赐榜眼,官翰林院检讨、翰林学士、内阁纂修(从二品)、

康熙五十年(1711),李耀明三子李桢(后改正)辛卯科举孝廉

康熙五十二年(1714),李耀明四子李梓参加癸巳科考中举。

五子李榛由监生考授翰林院会同四译馆满汉译字官(正九品),这正是:五子登科传佳话,数十年苦读有奔头。

五、父子孝廉方正 

李林侍母至孝,尊老敬老,勤奋好学,生活特别俭朴,三十七岁那年,得到乡绅、学府和官署的共同保荐,称为“孝廉方正”(学行品行均优)直接保举入京参加会试。无独有偶,李林三子之萼在秀才中脱颖而出,考取优行禀生后亦被举为“孝廉方正”成为父子同举孝廉的典范。

六、父子、兄弟、叔侄科甲

李林举孝廉,二甲进士、钦赐榜眼。三子之萼举孝廉。李林胞弟李正举人,李正长子之番甲午科举人。次子之蓉戊子科举人,这样便形成父子、兄弟、叔侄科甲的现象。

七、父子三举皆知县

当时的翁源县城城南育才街真是名副其实,育出才人不少。李正官授楝选知县正七品文林郎,因当时各地官员满位,无缺可补,便借调顺德县教谕,谁知这一借便是一借定终身。李正长子之蕃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中举、官授直隶乐亭知县,任满改就广东电白、徐闻县教谕(正八品)。之蓉授山东德平县知县,历任直隶阜城县、平谷、固安、武清、宝坻、宁河知县,又署理安州知州(从五品),最后改任保定府盐政通判(正六品)陞保定知府。在一家人当中,创造了父子三举皆知县的典范。

八、父、子、孙、曾孙,四代科甲

李林,举人、进士。李林之子之萼,举人。李林之孙李熉,雍正七年(1279)己卯科举人,官授候选州同从六品。李林曾孙李世峢,乾隆五十一年丙午科举人,大挑一等,特授河南汝州、鲁山知县,又署巩县知县。

九、考出五个第一

李林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参加丁丑科京城会试,考取“会元”第一名,这是其一。又康熙四十四年,李林接受皇帝在澹宁宫御试、获“钦定第一”,这是其二。康熙帝出巡,常令随行诸学士即席赋诗献艺。李林技压群芳,荣获“献赋第一”,这是其三。

李林胞弟李梓参加康熙甲午科考后,广东大主考官邹查取其为特科举人,荣获“七县学子今古第一”,封为楝选知县正七品文林郎,借补高要县教谕,后任端溪书院主讲,这是其四。

宣统辛亥年(1911),韶州府学优行廪生李作梁参加广东省礼部科考,获“广东第一名”岁贡生,遂成五个第一。

历史资料:李火德,原名丙凤,字伯庄,号闽海,宝珠第四子。李火德生于南宋宁宗赵扩开禧二年(1206)丙寅岁十一月初八日子时,青年时便以乙榜中举,甲榜中进士而初授宁化县儒学教谕正八品职,后辞官携妻迁居上杭县胜运里丰朗村。不久因朝延用人紧缺,遂委任李火德为江宁县正七品知事升淮宁府从六品判官、又升江州(今九江市)从五品知州,再升河南(西京)正四品节度使。

李火德年六十三娶妻伍氏仍无子,其妻愿作媒劝其纳妾。八十岁娶妾陈淑贞,据说陈淑贞也是一个才女,新婚之夜,李火德要与妾题诗作对,夫出对曰:八十公公十八妻,老藤缠着嫩姻枝。妾悄思片刻答曰:不嫌夫老过古稀,只恨奴婢出世迟。老夫少妻,传为佳话。后陈生得三男二女。长子三一郎,名元培;次子三二郎,名乾培;三子三三郎,名坤培;长女桂英,次女淑英。

李火德卒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九年(1292)壬辰岁八月初六,终年八十七岁,葬上杭县城东门外之梅花岭丰朗岗。

 

 

本文根据李林后裔、李梓后裔保存的谱谍、参考有关史志记载与翁源范围李姓族谱以及查考李家地坟碑记综合分析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