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走进翁源 > 文化翁源 > 名人文化

翰林学士黄佐

作者:杨通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8-08-18 10:03:00 字号:[ ]

据《明史·列传》一七五·文苑三第7365页记载:黄佐,字才伯,香山人,祖瑜,长乐知县,以学行闻。正德中,佐举乡试第一(注1)。世宗嗣位,始成进士(注2)。嘉靖初授编修(注3),陈初政要务,又请修举新政,疏皆留中。寻省亲归,便道谒王守仁(注4),与论知行合一之旨,数相辩难,守仁亦称其直谅。还朝、会出诸翰林为外僚,除江西佥事。

旋改督广西学校官,闻母病,引疾乞休,不俟极竟去。下巡抚林富逮问。富言佐诚有罪,第为亲受过,於情可原,乃令致仕。家居九年,简宫僚。命以编修兼司谏,寻进侍读,掌南京翰林院(注5),召为右谕德,擢南京国子祭酒(注6)。母忧(注7)除服,起少詹事(注8)。谒大学士夏言(注9),与论河套事不合。会吏部缺左侍郎,所司推礼部右侍郎崔桐及佐,给事中徐霈、御史艾补言:桐与佐侍郎许成名竟进,至相后詈;而佐及同官王用实觊望,惟恐或先之,宜皆止勿用。言从中全之,遂皆赐罢。佐学以程,朱为宗,惟理气之说,独持一论。平生譔述至二百六十余卷。所著乐典,自谓洩造化之秘。年七十七卒。穆宗诏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据以上《明史》载,黄佐早在正德中(1513)三十三岁那年便获得解元称号,次年未考取进士。现在看来,黄佐中举后,连续参加了几科会试都未成功,最后于嘉靖元年(1522)方取得二甲进士出身。

黄佐初登仕籍时性格放荡,一度表现出浮躁心态。刚参与新政修举才数月又忙于省亲,假期满改任江西按察司佥事又值母病,且未经上级许可便离职而去,惹得朝廷拿巡抚林富是问,结果主上令其致仕(退休)。世上诸多事,忠孝不两全。思亲而去公,势必影响事业进程。君不闻禹之治水,三历家门而不入。是禹无亲情耶,孰禹公而忘私耶?

第一次退休后的黄佐是安闲度日在家,还是四处游荡?史书的解释是家居九年,简宫僚。其实,黄佐对程、朱理学顶礼膜拜之余,还建立了自己的理气之说,在当朝谓独持一论,可见其论著颇丰,认识愈深,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这不能不让朝廷刮目相看。现据明代史籍考证,嘉靖十三年(1534),四十四岁的黄佐复被朝廷起用为南京翰林院编修兼詹事府司谏,寻升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又召为詹事府右谕德。未几便擢南京国子监祭酒从四品。这时,翁源县学岁贡生黄器先在黄佐的引荐下来到南京国子监就读,成为黄佐的门生(见明嘉靖三十六年《翁源县志》第119页),黄佐贽以诗文词赋,探道机玄。此时的黄佐连连加官进爵,可谓官运亨通。正待黄佐将要在政坛上大显身手之时,又传来了母亲病亡的噩耗,朝上的工作业务和门路还未怎么摸熟,又要回家服孝(也称守制)三年。

在朝廷看来,黄佐的理学论说已日趋成熟,太子、亲王的辅导教育之职,思来还是少不了黄佐,故除服后的黄佐即被起用为少詹事正四品职衔。后遇吏部缺左侍郎正三品职,詹事府打算荐黄佐担任,但终究经不起官场上尔虞我诈的猜忌、质疑,黄佐最终赐罢,从而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在研究黄佐生平时,作者越来越怀疑黄佐是香山人的真实性。下面,举一些史料来分析、甄别,以重新确定黄佐的邑籍。

当翻开明嘉靖三十六年《翁源县志》中第118页《两京赋》序中,发现立序人是少詹事前南京国子祭酒泰泉黄佐。黄佐给黄器先作序不足为奇,因为黄佐是黄器先的恩师和校长,学生请老师作序理所当然。况且黄佐、王守仁和嘉靖三十六年翁源县令徐恒锡又是同一个圈子里的人,徐恒锡和王守仁又是浙江余姚县同乡,自然有许多联系和往来。

但是该县志第119页中黄佐序言其中一段竟令人大吃一惊,他说:甲午,黄生器先从予受学,贽(zhì)以诗文词赋,志在探道机玄,谂(shèn)共邑籍则又翁源人也。明眼人一看就明白,甲午即嘉靖十三年也。从予受学,意即跟我学习,接受我的教育也。贽以,即恭敬地赠送也。谂共邑籍,即知悉你黄器先与我同乡,又都是翁源人嘛。在黄佐为《两京赋》所作的序言里,他还向我们透露出如下历史信息:黄生隐居青龙山(注10)中,应诏起为建宁博士,年逾三十骤(zhòu)告致仕而归闽,臬(niè)戴子绳其高节,至愿为之执鞭焉,可谓卓然大雅,超轶先民也。已在闽,乃覃(qín)思发奋著,为此篇举。意思是说,器先先生厌倦国子监坐监的漫长机制,毅然从南京国子监回到翁源,隐居青龙山。后来,应皇上下诏(实际上是受到黄佐的举荐),从平民起用为福建建宁府博士(实为训导,府级不设博士),年纪三十岁过后,突然要求退休,退休回翁后去了哪里?去了福建,对器先他那种立志高远欲成其书的坚毅,我愿意为他牵马执鞭,器先之雅度实在非先民所比。既然去了福建,那就请你深思发奋著书吧。序言最尾落款是:嘉靖三十六年正月内奉本县故牒遵奉,因为自己是翁源人,故称奉本县。

至此,我们对黄佐是翁源县人应该毫无疑义了吧。但是,由于改朝换代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力却把黄佐这位翰林学士用几十年心血著成的二百六十余卷书籍化为乌有,后人对黄佐的籍贯混淆至如此程度,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哀。

为何《明史》会把一个翰林学士黄佐记录为香山人呢?这得从嘉靖《翁源县志》说起。嘉靖三十六年,在任翁源知县、浙江余姚举人徐恒锡在那个盗贼蜂起戡乱时代开始主修翁源县志,局势不得平静,人心不能安。徐县令只是想通过乡贤黄佐、黄器先等来主持具体编纂,但黄佐和黄器先都忙于著书立说,无心去筹措宠大的志书编纂工作,徐县令只好抽调了几位秀才来作采访,李孔明、吴美、郭师文、林一桂四位秀才也大多以备查旧籍为主。次年,县志编成,只滕写了二本,一本存县衙立案,一本存县学立案,随着局势日乱,徐恒锡任满离开翁源,他就把那本翁源县志带走了,后来就被范钦收藏在浙江鄞(yín)县(今宁波市)天一阁(注11),藏在翁源县学的另一本县志就散失了。

徐县令一走,黄器先去了福建,这个黄佐从此便不知去向,也有可能去了广州或是去了香山,有待进一步查证。

清康熙十八年,王鸿绪等人奉敕编纂《明史》时就把黄佐草记为香山人。至雍正元年,朝廷见《明史》歧误甚多,经四十四年未成,于是又敕命张廷玉为总裁(注12)负责编纂,至乾隆四年《明史》成时,黄佐的邑籍从此再也没有人去质疑。

明翁大立歌:周王以山封庶子,子孙皆以山为氏指的就是翁山,周王把庶子分封翁山,史非寻常,翁山如此之传神,孕育了一辈又一辈的风流雅士,以致屈大均(注13)预言要把他的妻子以翁水祀、子女以翁山八个泉源命名。源远流长翁邑史,钟灵毓秀翁山水。凭仙邑之灵气,壮古县之河山,仰谁?唯后贤奋力。

 

注释:

解元:据《明史·选举志》载:士大夫通以乡试第一名为解元。第二名为亚元,第三至五名为经魁,第六名为亚魁,其余名次称文魁

进士:明清时期规定只有贡士才能参加复试,复试及格才能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只有殿试及格才能取得进士称号。殿试按一甲、二甲、三甲划分成绩,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其中一甲第一名,为状元,一甲二名为榜眼,一甲三名为探花。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其中二甲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总称进士。

编修:宋置官名,明清属翰林院,位于修撰之下,掌修国史。

王守仁:明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学者,称阳明先生。弘治进士,后谪贵州龙场驿丞,后移庐陵知县,历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平漳南大帽诸贼,定宸濠之乱,旋升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卒后诏谥号文成。其学始以默坐澄心为主,晚年提倡致良知说,世称姚江学派,著有《王文成全书》。

南京翰林院:明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南京作为留都。在南京的所有官府机构均以保留不变,与中央机构同位禄,但权力远不如北京重,专以安置退休或闲散官员。

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亦有一套国子监机构,与翰林院相近,置祭酒一人(从四品),司业一人(正六品),其下设绳愆行,博士厅、黄簿厅、典籍厅和掌馔厅。

丁忧:古代官员遇父母亡称丁忧,见《北史·李彪传》:伏见朝臣丁大忧者,假满赴职。此类官员必须服孝三年方能除孝服回任,可见我国古代孝道之严谨。现代亦发现有对父母不孝敬者不能当干部的发扬孝行之举,实不为过分。若生身父母都不孝敬,他能对民众有仁爱之心吗?

少詹事:明洪武二十五年改詹事院为詹事府,置詹事一人(正三品),少詹事二人(正四品),府丞二人(正六品)等官员、詹事府是专门辅导太子、亲王的机构,选人必以端重之士任之。

夏言:贵溪(今江西贵溪人),字公谨,性机警,善属文。正德间进士,嘉靖时官至武英殿大学士。

青龙山,唐宋时期称青龙山为铁山,又因为该山大多数居民姓利,又称利山,即今日之周陂镇礤下、陈村、黄河、礤头一带的山脉。

天一阁:明嘉靖鄞县(今浙江宁波市)人范钦藏书楼。天一阁取天一生水之意立阁楼。范钦乃嘉靖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抗直有强项名,虽严嵩亦深畏之。性喜购书,罗置海内异本及说经之书,先哲诗文集未传世者,分列四部,建天一阁以藏,尤以万卷楼藏旧物最多。又从王世贞处互抄以增益。据传范钦在垂暮之年决定让二子选择家产,于是将家产分成二份,一份是白银百万两,一份是藏书楼,结果长子选择了藏书楼。清初,其后裔光文续有所藏。乾隆间四库馆开,写其书入 ,钦赐图书集成。嘉庆,道光时与阮元所收编比较乃仅存十分之三。太平天国兴兵,楼阁残破、书籍多亡。民国初,二次遭窃,佳本散失过半。后有人入阁整理此国中文化遗产,仅存九百六十二种,合七千九百九十一册。

张廷玉: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之子。字衡臣,一字砚斋。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雍正即位,擢礼部尚书。面对康熙十八年由王鸿绪,张玉书,陈廷敬奉敕撰写的《明史》稿,既失察歧出,又线索不实诸弊。雍正元年,张廷玉再奉敕重编《明史》,且任总裁。至乾隆四年书成,合三百三十六卷。自雍正之年起,张廷玉复直南书房,顺天乡试主考官加太子太保,寻兼翰林院掌院学士。雍正四年授文渊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五年进文华殿大学士,六年进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七年加少保,八年进军机大臣,平章政事,参与机密。乾隆元年授总理事务。八十四岁终,诏谥号文裕为汉大臣唯一配享太庙之人。

屈大均:明末番禺人,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清初弃艺为僧,佛名今种。中年返俗始改大均,工诗。与陈恭尹、梁佩兰称岭南三大家。著有《广东新语》、《四书补注》、《成仁录》、《翁山诗略》等书。

 

本考证文章作者系翁源县博物馆特聘文史研究人员